分类目录归档:生活

node-ipc:再谈开源软件与政治

这是我一直反对在自由开源软件中夹带政治立场的原因,只不过 node-ipc 的作者更进一步,将纯粹的意识宣传转变为了物理斗争。

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里:https://dontpanic.blog/notepadpp-rust-tech-and-politics/ 也有提到,有人就离不开政治。甚至自由软件、开源软件本身也是一场政治运动[1],但这并不代表通过自由软件宣传无关的政治立场是合理的。我一般把这种行为叫做夹带私货。而这次 node-ipc 夹带的私货,有点多。

当然,开源界也有分歧、也搞政治: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间存在思想争论[2]。因此我在开放代码时选择什么样的开源协议,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但他们只是表现为对当今资本与商业社会的接纳方式不同,与谁当总统、谁来执政没有有半点关系。

自由与开源软件所代表的精神,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精神。从道理上讲,我认为将自由与开源软件与政治立场绑定的做法,违背了自由与开源软件运动的初衷。它通过政治立场隐式地对用户社区做了限制。

那一个自由开源软件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某种开源协议、或是一些附加条款,显式地撤销某些特定用户的权利呢?作为软件的作者,当然有权利自行选择协议;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开源软件还是自由软件 ,对协议本身是有要求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协议都能叫做“开源协议”,也不是开放了源代码就可以叫开源软件。例如,开源定义[3]的第五条指出,不得歧视任何个人或群体:

5. N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rsons or Groups
The license must not discriminate against any person or group of persons.

再比如,GPLv3[4] 中的第七条明确指出,

……
尽管已存在本协议的其他条款,对你添加到受保护作品的材料,你可以(如果你获得该材料版权持有人的授权)以如下条款补充本协议:
a)表示不提供品质担保或有超出十五、十六条的责任。
b)要求在此材料中或在适当的法律声明中保留特定的合理法律声明或创作印记。
c)禁止误传材料的起源,或要求合理标示修改以别于原版。
d)限制以宣传为目的使用该材料的作者或授权人的名号。
e)降低约束以便赋予在商标法下使用商品名、商品标识及服务标识。
f)要求任何转发该材料(或其修改版)并对接收者提供契约性责任许诺的人,保证这种许诺不会给作者或授权人带来连带责任。
此外的非许可性附加条款都被视作第十条所说的“进一步的限制”。如果你接收到的程序或其部分,声称受本协议约束,却补充了这种进一步的限制条款,你可以去掉它们。……

我不是律师,但“某些群体不得使用”,应当不包含在上面允许的范畴中。也就是说,你可以移除它们。

因此,虽然用户社区是不受这些条款限制的,但是很显然,这种“限制某些群体融入社区”是有违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思想和初衷的。


至于 node-ipc,就让他凉凉吧。暗暗庆幸我用的不是俄罗斯 IP。

参考

  1. Richard 对自由软件运动的看法 https://lists.gnu.org/archive/html/emacs-devel/2008-03/msg00635.html
  2. 《为什么开源错失了自由软件的重点》,Richard Stallman https://www.gnu.org/philosophy/open-source-misses-the-point.zh-cn.html
  3. The Open Source Definition https://opensource.org/osd
  4. GPL v3 非正式中文翻译 https://jxself.org/translations/gpl-3.zh.shtml

Notepad++/Rust:技术与政治

今天偶然想起来 Notepad++ 的 Release note,又想起 rust 也有过这么一段历史:

就对裹挟自由软件夹带政治立场的行为思考了一下。我的观点是,rust core team 这么干,不妥。

rust 是个好语言,社区也不错,但没必要爱屋及乌地对 core team 的每件事都支持。users 论坛也有个帖子讨论了这件事:

帖子有点长没看完,支持和反对至少55开,甚至反对声音更多一点。

我认为不妥的首要原因是,core team 在 twitter 上公开发表政治倾向,甚至暂停了 5 周技术方面的推文更新,是一种对特权的滥用。他们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如何发言都可以,但无权代表社区发表政治言论,社区的所有人也不可能都持有统一的政治意见。

其次,rust 社区是一个欢迎所有人的社区(写在 code of conduct 第一条)。现在的潜台词就是,不支持 BLM 吗?那我不欢迎你。退一步讲,如果因为你也同样支持 BLM 所以不觉得 core team 的做法有问题,那假如将来 core team 所有人决定支持你所反对的立场呢?

有人说“有人就有江湖,技术摆脱不了政治”。本身“有人就有江湖”是一句客观正确的话,但没什么用。我做技术选型,是一种政治;社区选择使用英语(而不是世界语,例如)交流,也可以算做是政治;公司里勾心斗角搏上位,当然也是政治。但是这跟我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有关系吗?跟我支持巴基斯坦还是印度有关系吗?先把“政治”的概念泛化扩大,说“你无法避免”,然后再具体到同属“政治”但与当前问题完全无关的点上,我们一般把这种行为叫做夹带私货。


至于 Notepad++,我认为道理是一样的。我并没有对作者的政治立场有任何意见,但很明显作为社区领导者,他对社区(包括贡献者和用户)有政治倾向的期望,客观上会限制队对立立场的贡献者和用户。而且与 Rust 不同,Notepad++ 几乎由作者一人把控。不过好在 Notepad++ 基于 GPLv3 协议开源,等有心情的时候就 Fork 一份,名字就叫 Notepad Triple Plus。Code of Conduct 第一条就写上,No politics。

2038 年的底特律

《底特律:我欲为人》这个游戏发售的时候我就有关注过。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不买就白送!PS Plus 会员上个月会免,一周通关。这是一款互动电影,极强的代入感、紧张刺激的 QTE、无法回头的行为选择让我在通关之后还在回味。本文有大量剧透,还没通关的朋友请尽快点击右上角的❌关闭窗口,否则会对您的游戏体验造成打击🤪。

异常仿生人与人工意识

整篇故事简单来说其实只有一件事:我们要如何面对人工意识的出现。

2038 年的底特律,人形机器人(即仿生人)在人类社会中大放异彩:做家务、做市政、盖房子、清扫街道……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有仿生人的身影。然而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很多人对仿生人都抱有敌对态度。与此同时,人工意识出现了——一些仿生人突然变得具有意识、不再唯命是从,有自己的想法、能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样的仿生人就被称作异常仿生人。

意识、以及人工意识,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哲学问题。我没办法说清它是什么,只能描述出它是什么样子。在《底特律》中,人工意识表现为机器认为自己具有生命、怕死、不再无条件听从人类的命令、能够自行选择行动目标。什么样的 Bug 能够使程序产生意识呢?Bug 的产生,是因为程序员(几乎)无法穷举出一个程序所有可能的状态,因此必然会有一些状态是不符合设计预期的;但很显然现今所有的软件都有 Bug,却无一可能产生人工意识。原因大概至少有这样两个:一个是现今程序本身的输入输出有限;二是程序的逻辑有限,再复杂的程序、再离奇的 Bug 也达不到产生意识所需要的逻辑与状态。不过,现如今这两点都在“改善”:设备感知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类无法解释的复杂拟合逻辑。如果再加上强化学习,大概距离产生人工意识又近了一步(雾。游戏中 2038 年就产生了人工意识,我觉得这还是太乐乐乐乐乐乐观了点。

在《底特律》中,大多数异常仿生人都是在极端场景下产生的人工意识,比如恐惧、愤怒等等。游戏开场的第一个异常仿生人与家里的孩子关系亲密,但当得知主人用新的仿生人替换掉他时,愤怒使他产生了意识。第二个仿生人则是在被主人长期虐待、最后在被主人暴力殴打时进行了反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异常仿生人都如此——例如主角之一卡菈,在一“出生”时就产生了意识,即便经过数次记忆重置,她还是在危急时刻重新找回了自己;再如另一个主角康纳,他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思考而产生意识。

三位主角:康纳、马库斯和卡菈

“卡姆斯基测试”

成功制造仿生人的公司叫做“模控生命”,卡姆斯基是它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项所谓“卡姆斯基”测试,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图灵测试。他叫来一个正常的仿生人克罗伊,并命令康纳开枪杀死她。这项测试测试的是机器的同理心——如果他不忍杀死克罗伊,也就意味着同理心胜过了人类的指令,则通过了卡姆斯基测试,可以认为他具有了意识。识别同类,并能够将自己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似乎不仅仅是意识,还有更深层的情感元素。

在游戏中,克罗伊同时会在标题界面做开场引导,这应当也是导演的特意安排。

克罗伊

宗教、信仰与爱情

游戏中第一个让我有点惊讶的是场景是,异常仿生人产生了宗教。他们会做宗教贡品、有标志记号“rA9”,会在墙上频繁涂鸦这个记号。当然,也许这还称不上是宗教,但他们已然有了信仰。人类的宗教是如何产生的我不清楚,不过长期的奴隶制度压迫、受到人类排挤、前途一片迷茫,会产生一种精神寄托似乎也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作为机器人,他们的智商和知识储备理论上限非常高,真的会产生宗教吗?

另外,仿生人之间还会产生爱情。一开始有点难以理解,但想一想之后觉得也有可能。从功利的角度讲,不同的仿生人对于危险评估、武力与和平、抗争意识等的“阈值”不同,使得不同的仿生人之间相处的舒适程度也有差别;或是因为相互付出后能够获益更多等等。而从意识的角度讲,“为她付出”这件事是由意识决定的,是自主设下的目标,就算没有这些功利角度的考量,也仍然是有可能产生的。

性爱机器人

其实从游戏一开始我就在想,这不做出娃娃更待何时!果然游戏中出现了由性爱机器人专门服务的 Club,还贴心地设置了两个小时的记忆过期时间……价钱也是便宜的很,一次只要 20 刀哟!(这段掐了别播)

民科的仿生人改造试验

在《荒野大嫖客2》中,有一个屋子里摆满的全都是动物改造实验的半成品,比如把动物大卸八块,然后把鹿的脑袋安在熊的身体上,等等。过了 100 多年,还是同样有人有着类似的癖好,把仿生人大卸八块、暗黑改造、制造仿生熊……享受着造物的快感。

像病毒一样传染

人工意识可以传染。由于机器人之间交流的便捷性,拍一下肩膀、握个手、甚至隔空招呼一下,就能把一个正常的仿生人变成异常仿生人。从“唯程序主义”的角度来讲,意识是由程序产生的,而程序不过就是一段数据,把它传给别人使得别人产生意识,看起来非常合理。

因此,一旦有一个机器人具备了人工意识,就意味着会有无数个机器人产生人工意识。人类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与之共存,要么将其灭亡。

抗争还是革命?

作为游戏的第三个主角马库斯,玩家需要选择:是选择和平方式抗争,还是暴力方式革命?这一度成为我最艰难的选择。一开始我选择和平示威,例如墙上涂鸦和游行。舆论态度因此而上升,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人类武力镇压游行,并计划销毁仿生人。阶级斗争、社会制度的斗争,靠文的不行;而革命,就要流血。最后时刻我选择了革命,看着朋友一个一个倒下,假如我并不是在屏幕之外,我还会这么淡定吗?

中途有时我还会想,这样是不是闹得太大了?想来想去,发现我还是以人类视角去看待这件事;如果我是仿生人,大概根本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这就是屁股理论的完美呈现。

调查问卷

游戏进行到一半时,在标题界面克罗伊会请玩家填一份调查问卷,一共 10 道题。在游戏通关之后,还有额外 3 道题。做完之后可以看到玩家选择的比例,很有意思。挑几道题目:

1. 您会考虑和外表像人类的仿生人发展亲密关系吗?
是(62%) 否(18%) 不知道(20%)

外表像人,非常关键。对同类的识别,大概是动物的本能。

2. 您认为科技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吗?
是(69%) 否(19%) 不知道(12%)

我认为不会。人类有本事造出来,就得有本事处理好呀。威胁的源头其实并不在于科技,也不在于仿生人。

5. 您最期待哪种科技出现?
仿生人(35%) 飞行车(13%) 太空旅游(20%) 脑部连接装置(32%)

这里面似乎只有仿生人和脑部连接装置距离现在还有一些距离。我更期待后者,算是对人类自身的扩展吧。

6. 您信神吗?
是(42%) 否(40%) 不知道(18%)

这个数据有点意外。

9. 如果您需要动紧急手术,您同意让机器执刀吗?
是(72%) 否(12%) 不知道(16%)

这得看机器是什么水平啊,我选择不知道。

10. 您觉得未来机器可能发展出自我意识吗?
是(68%) 否(16%) 不知道(16%)

我认为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关于游戏本身

游戏本身,素质过硬。作为一款互动电影,除了常规的选择执行的动作之外,还有一些探索元素,解开的秘密会在后续关卡解锁诸多新选项;刺激的 QTE,失败了也不会重来,剧情会按照失败的场景继续;优秀的配乐、演员的演绎、丰富的分支、不错的画面、让人思考的故事……这个游戏值得一玩。

通关之后,其实还有很多的分支没有玩到;但我不想再去把所有的分支玩一遍了。除了“会有一些重复的情节”这个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别的分支不是的故事。最让我遗憾的是,我在最后关头没能保护好爱丽丝,好不容易逃出了美国,她却永远离开了卡菈。

最后关头😭

不过这种缺憾美,会让人更加感慨和怀念。

离去(二)

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经历第二次离别。订了跟上次同一趟的航班,两小时后出发。

爷爷得阿尔茨海默症已经十多年了。那一刻我仍然记忆犹新——还在上初二的我放学回家,家里人正围坐在一起吃饭;爷爷神情茫然,转过头来看向我,叫出了我表哥的名字。爸爸又问了一遍,爷爷却还是想不起我的名字。他的左手已经不再灵便,勉强地端起饭碗送至嘴边,碗险些要掉下来。家人发觉不对,就急忙让爷爷在沙发上躺下休息,并叫来了120。

爷爷在得病之前,一直都是家里的大厨,逢年过节必定下灶,做出一大桌子的饭菜。过年之前要掂量好几天,得有鱼有肉、几荤几素、凉菜热菜一应俱全,全写在小纸条上。我印象最深的是虎皮椒里面塞肉馅,外面带着辣椒的清香,里面是满满的肉香。其他的鸡鸭鱼肉自不必说,虽然有点油腻,但是一定备受欢迎。刚得病的时候,我难以接受这个现实:爷爷还是那个爷爷,为什么一直躺在沙发上不再下厨了呢?我还拽着他起来,觉得他只是犯懒不再愿意干活了。似乎记得爸爸还试过让爷爷再做一次饭,但已然再无法掌握他以前做菜的秘诀。

小时候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可见一斑。听姑父回忆,当爷爷得知我是个男孩之后,直接出门买了只烧鸡、就着小酒,在家里独享其乐。还有一件事:大概我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姑姑和大姐来想要带我去洗澡。我本来不想去;大姐说“不去以后就不带你玩”,小小的我权衡利弊决定还是跟去了。结果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我的脚就被车轮刮住,脚踝处受了伤。后来回家躺在床上,之间一只拖鞋从走廊飞了进来,那是爷爷生气在打姑姑。前有喝酒吃烧鸡、后有拖鞋飞进屋,外加反孙子集团,这就是我这个老幺在爷爷心中的地位。

然而从小到大,我却经常发孩子脾气,跟爷爷闹别扭。家里人,我似乎顶撞爷爷最凶,跟他喊、跟他嚷,却从来不曾这么顶撞过奶奶和爸爸妈妈。跟爷爷抢电视看,质问他“你听新闻听啥了”;其他的事由记不清了,但也一定是很大声;爷爷经常就嘟囔着骂一声,翻身躺在床上睡觉去了。然而闹归闹,晚上想要买零食,还是要跟爷爷要钱。爷爷就经常笑着把褥子掫开,拿出10块钱给我。我就跑下楼,一袋牛板筋、一小盒康师傅麻辣牛肉面。一定要小盒的,因为我总是觉得小盒的味道不一样。

爷爷在得病之前,曾经“走丢”过一次。那一晚爷爷没回家不知去向,急得家里人报了警。后面的事情我有点记不清了,总之最后平安归来。在那之后,爸爸就给爷爷配了一台手机,诺基亚直板。当时手机到了,卡还没办,爷爷愣是每次都揣在衬衫口袋里,出去溜达也要拿出来让朋友们看看他儿子送给他的东西。

爷爷退休之前,我觉得在区里肯定算得上是“叱诧风云”的人物,在教育局、民政局、粮食局、交通局(得加个等字,忘记是四个还是五个)都任过局长级别的职务,最后退休时回到了教育局。小时候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也绝不贫苦。也不知道我活到现在,有没有给爷爷丢脸呢。

还在住平房的时候,院子里有一个菜园,爷爷会在里面种一些茄子、辣椒、葡萄之类的蔬菜水果。除此之外,房子门前还种了两棵樱桃树和一棵沙果树,院子里还有一个地窖,可以储存蔬菜。 院子后面还有一个奇特的地道,从地上向地下延申,小时候跟表哥们进去探过险,但是没有走到头就害怕退了回来。院子后门出去就是十九中的操场,奶奶曾经在那当老师,那个操场也是我童年玩乐的“主战场”。后来爷爷奶奶搬去住了楼房,这个院子就卖掉了。现在想来,这个小院子,要不是诸如煤气、下水等一些基础设施不到位,真的是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爷爷跟奶奶,在我有限的记忆中,总是伴随着争吵。但吵归吵,爷爷得病后,要是奶奶不在身边,就经常会找她。奶奶去世后,爷爷还经常会停留在柜子前面,看看上面摆放着的家里六个人的合照。巧合的是,在爷爷出殡前一天,我们烧完纸之后买了一提农夫山泉;它们的生产日期刚好是12月15日,正是奶奶离世的日子。

好想再吃一次虎皮辣椒裹肉馅啊。

离去

周六这天,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在邮件里怼了美国那边的一个Principal同事,晚上七点多才坐下来吃饭。吃到一半就接到爸爸的电话,连夜收拾了一下,坐着早上六点的飞机回家。

这是我这26年的人生历程当中第二次参加葬礼。我坐在一台依维柯的最后一排,车里面都是亲近的亲戚家属。前面是一辆小卡车,拉着一头纸牛和花圈纸钱金砖银元宝。里面坐着我爸,还有我奶奶的遗照。

车里面的亲戚们还在时不时地聊天,聊得我很烦。车开了一会,他们终于不聊了,车里面的广播又变得格外刺耳,广播节目在介绍生活小窍门,比如如何防止铁锅生锈。我时不时地回头从后车窗望去,想看看后面的车队有多长。

奶奶一共兄弟姐妹九个,她是老九,再加上爷爷这边的亲戚,我爸的表亲兄弟姐妹很多。所以我有好几个大姑,好几个老姑,大娘二大娘……逢年过节家里总少不了来串门的亲戚们。

在火葬场的门口,司仪在找人进门帮忙抬老人。我快步往前走了几步,还没走到里面,司仪就说人手已经够了。也许平时好好孩子守规矩惯了,我站在那迟疑了一会,还是想进去再多看奶奶两眼的,直到一个表哥说“你应该进去看看”,我才大步向前走去。

在上小学以前,我经常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那时候还住在一间平房,门口有一棵大沙果树。我有一个小小的三轮车,想骑的时候得找奶奶搬出来;我喜欢吃三鲜伊面,奶奶还搬了一箱回来过;没事的时候她经常在床上摆扑克,我就在旁边看,那个时候还学会过几种,不过现在已经全都忘得差不多了。由于爷爷奶奶太偏向,导致我的几个表哥和表姐成立了一个“反孙子集团”,由最大的表哥带头高举“反孙子集团 只在姥姥家”在院子里示威游行。我那时大概只有两三岁的样子,最愿意跟他们玩,还跑过去跟在他们后面一起走,把我爷爷气的不行。

奶奶已经被推到了吊唁厅的中间。也许是最后几个月瘦的,不太像平时的她。她身上盖着红布、放着花,头上还带着以前的那顶小红帽。戴孝带的家属们都站在吊唁厅的一侧,其他亲朋好友们绕着遗体走一圈,鞠个躬以表悼念。吊唁厅里异常寒冷,哀悼乐一响起,让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后来我上了小学,就跟爸爸妈妈住一起了。爷爷奶奶也搬进了楼房,每到寒假暑假我就住在那,跟奶奶睡一起。除了写寒假作业,我基本上就是跟奶奶看电视剧,什么《还珠格格》、《征服》、《重案六组》、《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是在那个时候看过的。平时大多是奶奶做饭,派系就是很典型的东北家常菜,土豆炖豆角、酸菜汤之类的。奶奶还会经常自己蒸馒头花卷,有时候碱放多了,馒头就会黄黄的,吃起来带着一股苏打味。

戴孝带的亲戚家属们也走过一圈,鞠过三次躬,奶奶就要被推进去火化了,爸爸和姑姑们几乎到了悲痛的极点。我看着奶奶的遗体,心情非常沉重,但几乎没有眼泪。大家坐在等候室里面,逐渐地开始聊起了天,悲伤的氛围才散去一些。我手里捧着奶奶的遗照,是她之前照的证件照,这是我熟悉的那个奶奶,美丽、开朗和自信。

奶奶一直都有糖尿病和高血压,降糖药、降压药一直都在吃,所幸的是一直没有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在爷爷得阿兹海默症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奶奶一个人还能照顾得了他。但是毕竟两个老人单独住不太放心,就让他们搬到姑姑家里,让姑姑帮忙照顾。自那以后,也许是觉得自己不再能独立生活,奶奶的心态就越来越差,唉声叹气的时候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她想收拾东西搬回去,爸爸和姑姑最终没同意。雪上加霜的是,奶奶开始需要每天打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大概这让她更加觉得自己“没什么用”了吧。

捡过骨灰之后,我们就前往墓地了。墓地的工作人员出了点差错,墓还没打扫完,字也还没刻。等过一会,终于可以将骨灰盒下葬,墓碑前也摆好了遗照、贡果和烟酒,角落上放着两头手掌大的石狮子。后面的地上的两挂鞭炮劈里啪啦地响起来,我看着照片,眼泪止不住地留下来。

奶奶的病情恶化的很快。一开始还只是忘事、不爱说话,直到最后连我也认不出了;吞咽功能也受到了影响,从吃饭只能一点一点咽,到最后只能喝米汤。十一我回家的时候,奶奶已经基本不说话了,身体左半边也已经瘫痪无力。真的没想到,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她就从我们的身边离去。

我跟我妈已经达成一致,准备给我爸买台车。我爷爷现在虽然有点糊涂,但生活上还能半自理,也还能走路。趁着现在,多带我爷出门转转,每次回去也能方便一点。

家里电视下面,还摆着爷爷奶奶、三个姑姑和爸爸六口人几年前在公园的照片。现在却已经少了一人。


组织哈工大技术兴趣讨论班的心路历程

去年的秋季学期还没开始的时候,我就在考虑技术兴趣讨论班计划——让对某方面技术感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定期轮流做一些分享。一晃眼今年都快过完了,想着把去年一年的经过和想法整理一下,如果将来有人还想办一办类似的活动的话,这就算作是宝贵的经验吧。

1

其实这是一连串的事件。办技术讨论班并不是我突然想做的,还有很多前戏。最最前的事件,大概就是IBM技术俱乐部暂停招新,随后 run.hit.edu.cn 镜像站又挂掉了。每次打开USTC Mirror,打开TUNA,心里面总是有一点嫉妒,现在仍旧如此。哈工大坐落在东北荒凉之地,哪有机会去参加Ubuntu Release Party,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镜像站都倒了。

所以,我想活跃一下校园里面的技术氛围。其实计算机和软件学院有很多的技术社团,也有很多人技术很不错的,但我总觉得差了点东西。

最开始大概在2015年,我想办一个技术社区。http://techo.io ,现在已经凉了,大家可以上去再给它续一续命。虽说当时本来就没有抱着办成功的态度去做,但还是有一点点的遗憾。把techo搭起来了之后,刚好学校Z老师有意向办一个技术咖啡馆,交给了我的基友们去做。线上线下联动,看起来甚至还有那么点希望。场地有了,线上讨论区有了,我甚至有着很多美好的设想:给各个技术社团提供线上讨论板块,线下活动场地,技术氛围搞起来啊。

2016年年中,线上论坛已经搭的差不多,咖啡店也已经装修完毕了。

2

每年的六七八月份,正是高考结束,考生撕书相庆的时节。高考结束之后就是填报志愿了,大概六月底七月初成绩公布,学生们未来的去处也就大致确定了。此时,多半会诞生新的新生群,诸如“2017级哈工大新生1群”。早就计划了要搞一点事情的我,必然要混进新生群去,因为之后的学院群的创建(比如“哈工大2017计算机”之类)多半可以从这样的新生群里面得知,同时还可以先混个脸熟,将来搞事情的时候不会冷场。

当然,技术兴趣讨论班不仅仅面向大一新生,但这是需要对大一新生做出的额外准备。因为大二大三大四这几届,在他们入学的时候,我已经基本做完了这些操作。

那一段时间,在跟学弟学妹们扯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讨论班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活动。哈工大大一的所有学生都在黄河路的二校区,大二以上年级的学生基本都在西大直街的一校区。一起活动吗?还是分开活动?让高年级的学生直接给大一同学开小灶吗?还是内部轮流分享?能做到每周都有东西可以拿来分享吗?

最终,我采取的方案是:讲书。比如我对CSAPP感兴趣,那么看看大家谁还对CSAPP感兴趣,组成一个“CSAPP讨论班”,大家一起来学,每周安排一个人将书中的一章或半章。不限制校区,地点安排服从多数人方便的标准。如果有人对SICP感兴趣,那么就组成另一个“SICP讨论班”,等等。

继续阅读

Goodbye WordPress

花了点时间把博客从Wordpress换到了Ghost上。一是觉得Wordpress有点慢,TTFB(Time To First Byte)常年在1s左右,状态不好能到几秒十几秒。换到Ghost之后,基本稳定在400毫秒。要是把服务器换回旧金山应该还会更好一点。二是我基本上就用Markdown随便写一写,有高亮有公式就够了,Ghost后台也足够简洁,自己把Prism.js代码高亮和MathJax公式加上就好。

不过迁移的时候,导出插件把我的代码全都弄乱了……还需要人工调教,甚至每段代码中<<之后的代码全部丢失!!如果你也打算从Wordpress导出Ghost格式的数据,一定要记得备份代码!

再就是基本找不到称心的主题,还是先用默认的Casper吧,加了个封面之后感觉倒是好了很多。

东野圭吾《秘密》

前段时间入手了Kindle Paperwhite 2,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如果想要读书的话,还是买来一个电纸书看比较好,比用手机电脑一类的好上太多了。

前几天终于把东野圭吾的《秘密》看完了,感觉十分的悲伤和压抑,真的无法深刻体会到网上那些说觉得“温馨”的人的感受。男主平介的妻子和女儿在回娘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妻子直子受到了严重的外伤,女儿藻奈美在母亲的保护下并没有外伤,却因为呼吸不畅导致深度昏迷。妻子在医院病床上了却了最后一桩心事——得知女儿藻奈美平安,并拉住她的手后,随即闭上了双眼。与此同时女儿却睁开了眼睛,直子的灵魂进入了藻奈美的身体,继续活了下来。

面对妻子的意识、女儿的身体,男主平介一直将她视作他的妻子直子,而妻子在外面只得装作藻奈美,回到家中后才变身为直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平介和直子之间的鸿沟却越来越深:直子作为藻奈美,经历了平介所无法经历的事情,融入了上一代人所无法完全融入的下一代人中。平介是父亲也不是父亲,是丈夫也不是丈夫。在一开始,平介曾经对藻奈美的小学老师产生了好感,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他无法抛弃直子。

后来,平介逐渐认识到,他只认识在家的直子,却从来没有见过直子在学校的一面;外加他感觉直子在学校有了心上人,更加地想要窥探直子的隐私。私拆直子的信件,翻阅她房间中的资料,甚至监听家里的电话。最后,他终于发现,在圣诞节的那一天,她将会与学校网球社的学长约会;而他俩的情况在学校也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平介在他俩约会的地方突然出现,直子哑口无言。

故事的另外一条线是肇事司机和他的家人。平介通过调查发现,肇事司机梶川在发现儿子不是亲生的之后,便与前妻离了婚。可是,他却无法不怀念儿子:他在想,把自己作为儿子的父亲,和把自己不作为儿子的父亲,哪一个能够让儿子更加幸福?在决心选择了前者后,便每个月给前妻寄送抚养费,以支持儿子上大学。

平介突然领悟了。造成如此大的压力的原因,在于自己将藻奈美当做直子。如何才能让直子、亦或是藻奈美幸福?只有把她当做女儿藻奈美。当他在家中喊出藻奈美的名字时,直子瞬间就明白了丈夫的心意。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藻奈美却回来了,藻奈美和直子交替出现。直到有一天,直子和平介在他们最初约会的地方再一次约会后,直子就彻底消失了。——九年后,藻奈美结婚的那一天,平介不经意地从钟表金属店发现,藻奈美的婚戒是由直子的婚戒熔了之后再次打造而成的。直子的婚戒藏在藻奈美的玩具熊里,这是平介和直子之间的秘密。平介突然意识到,藻奈美从来没有回来过;而直子一直装作藻奈美,装了九年。

直子

由于小说一直是以平介的第一视角叙述的,我们也只能从平介的视角来观察直子。在直子身上,一直都是矛盾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藻奈美的身体、直子的意识,更深的原因是她在外面需要以藻奈美的身份生活。她不仅经历了所有藻奈美同龄人经历的事情,在生理上也重新经历了女生的成长过程,排斥父亲、希望与男生接触、与学长的暧昧关系等等。然而,回到家中又不得不成为平介精神上的的妻子。正如平介一样,直子也既是妻子也不是妻子,是女儿也不是女儿。

平介

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代入感很强。工作党,对时事漠不关心,不会做饭,等等。但同时,他又是受害者家属中唯一一个关心肇事司机家人的人。他是一个在社会中虽显平庸、但却正直善良的人

当平介对妻子产生了怀疑、通过各种手段妄图窥视她的信息、以及当发现了妻子与学长约会时,那种内心的压迫和愤怒的感觉我甚至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早上,一想到小说的结局,就再也睡不着了。

把直子当作藻奈美是唯一一条解决方案,我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是要做出这个决定,却需要很大的勇气。为此,平介花费了5年的时间。

除了中间一段让我有压迫感之外,故事的结局同样令我感到压抑。直子与学长约会,平介可以生气、可以愤怒,他的痛苦可以爆发,可以让直子知道。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平介知道了真相之后,他的痛苦就只能由一个人来承受了。